政府补助扶持资金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双软认定办理、人才认定、知识产权贯标申请服务专业平台!

中国高新企业与知识产权服务网

高新认定 政府扶持 双软认证 人才认定 专利申请 版权登记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资讯中心 > 行业新闻 >

创历史新高 广东获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数量获奖项目总数位居全国第四

2019-01-10 11:38 知天下咨询集团

  8日,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召开,我省共有45个项目(含专用项目4项)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为近年来最好成绩,获奖项目总数位居全国第四,我省获奖项目数占全国比例达到15.79%,创历史最高。

  我省45个获奖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7项、国家科技进步奖36项(含专用项目4项)。其中,我省单位或个人牵头完成的获奖项目有9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

  我省获得的2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项目均由我省科学家牵头完成,分别是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裴端卿教授完成的“EMT—MET驱动的细胞命运决定”项目和华南农业大学刘耀光院士完成的“杂交稻育性控制的分子遗传基础”项目,以上两项获奖项目均属于生物学领域,显示了我省在生物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的突出进步。

  广东部分获奖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刘耀光团队揭秘杂交稻育性控制的分子遗传基础

  奠定植物育性研究“中国地位”

  上个世纪70年代初,袁隆平及团队在海南三亚发现花粉败育的野生稻,为杂交稻雄性不育系的选育打开了突破口。至今,全球已有40多个国家引种、研究和推广杂交水稻。

  在杂交水稻广泛应用的背后,为什么雄性不育材料可以培育不育系?又是什么机理促使它产生不育?8日获得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的项目“杂交稻育性控制的分子遗传基础”揭开了这个秘密。该成果奠定了我国在植物育性研究的国际领先地位,交出了杂交水稻育性调控分子基础理论的“中国答案”。

  育性控制是作物杂交育种的关键问题,而阐明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分子遗传机理对植物分子遗传理论研究和杂种优势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分子育种就像百米赛跑,能够对时间内通过遗传育种快速培育更多新品种,对水稻和其他作物研究起助推作用。”该项目的第一完成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刘耀光说。

  “科学不能盲目追热点,要有坚定的研究方向,追根问底。”针对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分子遗传机理研究,刘耀光及团队坚持科研20余年,取得了原始创新性成果,包括克隆了三系杂交稻育种中广泛应用的野败型和包台型细胞质雄性不育与恢复性的相关基因,阐明了其分子遗传机理,首次揭示核质基因互作控制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发生;克隆了水稻杂种不育与亲和性的基因,首次发现了多基因复合座位控制杂种不育并阐明了分子遗传机理,提出了克服杂种不育性的技术方法;为作物杂种优势利用提供了理论指导和遗传资源。

  如今,该项理论成果已成功应用到杂交水稻培育中,帮助国家培育出更优良的杂交水稻品种。刘耀光说,目前所取得的成就是阶段性的,因为“科学没有止境”,未来团队还将继续对多个水稻杂种不育基因进行分子机理研究。
国家科学技术奖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攻关10年让混凝土高效“再生”

  华工教授吴波团队创新提出再生块体混凝土

  “能够获奖我们都感到很高兴,这是对我们既有工作的肯定。”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教授吴波对笔者说。由他牵头、华南理工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的“废旧混凝土再生利用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项目获得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混凝土是土木工程中司空见惯的材料,然而,混凝土生产会消耗大量天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废弃混凝土堆放、填埋还会占用大量土地。

  “如果既有的混凝土在完成历史使命之后,还可以重复利用,那该有多好。”吴波介绍,他的团队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再生块体混凝土的新思路,直接将较大尺寸的废旧混凝土块体与新混凝土混合搅拌形成再生块体混凝土,然后在新建工程中使用。相比常规循环利用方法,该技术可降低废旧混凝土的破碎处理能耗40%—60%,节省水泥用量约30%。

  然而困难也随之而来,新、旧混凝土混合使用后,如何评估混合材料及相应结构构件的各项性能成为研究难点。吴波团队的科研人员经过日复一日的试验和分析,最终完成了对再生块体混凝土及其构件的基本力学性能,以及徐变、冻融、抗震、耐火等性能的完整评测,为再生块体混凝土的工程应用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他们还提出了再生块体的强化策略,突破了废旧混凝土只能应用于工程次要部位的既有认识。

  再生块体混凝土的安全性能如何?吴波介绍,2010年团队实现了这项技术在国际上的首例工程应用,至今已在广东、福建、贵州等地的多项实际工程中得到应用,取得良好效果。

  吴波带领团队经过10年科研攻关,主编了再生块体混凝土结构的首部技术标准,获得发明专利授权20件,为技术的推广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他介绍,目前团队正在抓紧研发第二代再生块体混凝土,希望用再生砂石生产再生块体混凝土中的新混凝土,从而进一步提高废旧混凝土的综合利用率。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打破我国种猪长期依赖进口困境

  华农教授吴珍芳牵头破解种猪育种关键技术

  “猪粮安天下”,猪肉占我国肉类消费总量的62%。20年来,种猪从依赖进口到本地化选育,实现了跨越发展,这与研究人员的不懈努力密不可分。8日,“高效瘦肉型种猪新配套系培育与应用”项目获得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未来,世界上最好的种猪育种在中国!”这样的“小目标”,项目第一完成人、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吴珍芳成竹在胸。他介绍,项目针对我国瘦肉型猪育种技术创新不足、核心种质依赖进口、生产效率较低等重大问题,通过持续开展种猪本地化选育,自主培育出高效瘦肉型种猪新配套系并大规模产业化应用,打破了我国种猪长期依赖进口困境,是百余名研究骨干、千余名科技人员和3万余农户的智慧成果。

  除了成功培育种猪新配套系外,项目创新了瘦肉型猪分子育种技术,创建大型种数据信息分析平台,有效提高遗传改良效率,还可以实时对种猪个体进行遗传评估、肉质评定。项目还创新了瘦肉型种猪体细胞克隆等扩繁和养殖技术,解决了优良种猪遗传传递和生产性能充分发挥的问题。

  “种猪育种是一门实践学科,通过校企合作,能真正把研究成果用在实处。”一直以来,吴珍芳及团队将研究工作根植于生产一线,科研成果在校企合作单位广东温氏食品集团实践应用。在紧密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下,自主培育的高效瘦肉型种猪新配套系得到了大规模产业化应用,并在全国30个省份得到推广,创产值2399亿元,并以年20%以上增长,带动合作农户增收164.3亿元,近三年农户增收96.9亿元。创建了中国特色现代养猪产业发展新模式。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肺癌微创手术适用范围提高到95%以上

  广医一院院长何建行团队创建肺癌微创治疗体系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何建行教授牵头完成的“肺癌微创治疗体系及关键技术的研究与推广”项目获得了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肺癌是癌症中的“头号杀手”,我国肺癌年死亡病例61万,近30年发病率上升465%。其中,外科切除是根治早中期肺癌的关键,但手术技术水平亟须提高。肺癌手术治疗以往只关注“一刀切”,患者是否化疗只与分期相关。该研究团队发现,这些传统方法让许多不需要化疗的低风险患者,承受了不必要的化疗负担。

  自1994年起,该研究团队就致力于研究“全链条式”肺癌微创根治体系及关键技术。团队通过建立4种高选择自主呼吸麻醉模式,减少了肌松药物及机械通气的副作用。

  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7种微创手术切口、6种精准微创切除——重建手术模式,实现了因瘤、因人制宜的精准手术体系,使微创手术适用范围提高到95%以上,同时提高远期生存率6%,并发症率减少60%,并将部分极早期肺癌的手术进化为24小时出入院的日间手术。

  此外,该项目还首次在国际上规范并细化了早期肺癌3种切除方式的选择标准,同时明确了早期肺癌手术的淋巴结清扫数目,为手术质控提供了关键量化标准,推动实现“精准切除”。

  针对后期化疗的难题,该项目通过建立基于基因表达水平的肺癌术后预后预测芯片和基于临床数据的生存预测列线图,准确对早期肺癌术后患者的复发风险进行分层评估,从而进行针对性施治,被美国官方肿瘤研究机构美国国家癌症研究院奈特癌症研究所(NCI Knight Cancer Institute)作为唯一推荐用于临床的肺癌术后预测工具。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顶尖杂志《柳叶刀》上和《临床肿瘤杂志》(JCO)上。

如有疑问,无须注册马上在线咨询 点击在线咨询

相关阅读

知识产权贯标
  • 免费服务热线:

    周一至周日 8:00-22:00

    156-0297-2092

  • 微信扫描

    即可开始对话

    找知道客服二维码